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甘石星经

48 1
发表于 4 天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甘石星经.rar (16.26 MB, 下载次数: 1)

20131230135452588 (1).jpg

《甘石星经》是战国时期出现的一部天文学著作。作者为当时的齐国人甘德和魏国人石申。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卷,石申著有《天文》八卷,两书合称《甘石星经》。

甘德,战国时齐国人,先秦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大约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中叶,是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的编制者和木卫二的最早发现者。他测定的恒星有118座。石申,约生于公元前4世纪,又名石申夫,战国时代魏国天文学家、星占学家,著有《天文》八卷、《浑天图》等。他测定的恒星有138座。

《甘石星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中记录了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情况,以及它们的出没规律。书中还记录了800个恒星的名字,有121个的位置现在已经被测定。甘德还用肉眼发现了木星的卫星,比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在1609年用天文望远镜发现该星早2000多年。石申则发现日月食是天体相互掩盖的现象,这在当时也是难能可贵的。为了纪念石申,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甘德和石申都发现了火星和金星的逆行现象。他们把行星从顺行到逆行再到顺行的视运动轨迹十分形象地描述为“已”字形。

甘德还建立了行星会合周期的概念,并且测得了木星、金星和水星的比较准确的会合周期值,其中木星的会合周期为400日,比真值398.9日只差1.1日。他还指出木星和水星在一个会合周期内见伏(不见)的日数,以及金星在一个会合周内顺行逆行和伏的日数,而且指出在不同的会合周期中这些日数可能在一定幅度内变化的现象。虽然甘德的这些描述从定量的角度看还比较粗疏,但它们却为后世传统的行星位置计算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后世许多天文学家在测量日、月、行星的位置和运动时,都要用到《甘石星经》中的数据。因此,《甘石星经》在中国和世界天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甘石星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评论1

协纪网楼主Lv.7 发表于 4 天前 | 查看全部
典籍介绍
《甘石星经》是一部天文学专著,甘经、石经各八卷,共十六卷,大致成书于战国时期。《甘石星经》是两书的合称,作者为当时的齐国人甘德和魏国人石申。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卷,石申著有《天文》八卷,两书合称《甘石星经》。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成就中当属《甘石星经》最大,同时该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
典籍内容
《甘石星经》是中国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天文学家甘德与石申各自著作的合集(并非合著),后世合称为《甘石星经》。原书已佚,现存内容散见于《史记》《汉书》《开元占经》等后世文献。
1.恒星观测

记录数百颗恒星的位置与名称,甘德与石申分别编有《天文星占》和《天文》,后人统计二者共记载约800颗恒星(但原书已散佚,现存内容为后世辑录)。提出“二十八宿”体系的雏形,为后世天文坐标系统奠定基础。
2.行星运动

详细描述木星(岁星)、火星(荧惑)等行星的运行规律,甘德还提出木星12年周期与“岁星纪年法”。

4.占星术

将天象与人间事件关联,如星象变化预示战争、灾害等。提出“分野理论”,将星宿对应地理区域,用于占卜国家兴衰。
精神主题

《甘石星经》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从巫术迈向科学的转折点,其内容融合观测实证与哲学思考,精神上追求“知天”以“治人”,历史意义远超天文领域,成为中华文明探索宇宙的永恒见证。尽管夹杂占星色彩,但其严谨记录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科学遗产,至今仍在天文学史中熠熠生辉。

《甘石星经》传达的精神,本质是中华文明对宇宙与生命的深刻思考:对真理的执着(观测与探索)、对文明的担当(传承与保护)、对自然的敬畏(天人和谐)、对文化的自信(独立与开放)。

这些精神不仅塑造了古代中国的科技与哲学,更在现代社会依然闪耀光芒——它告诉我们:科学需要实证,文明需要传承,发展需要与自然和解,而自信源于对自身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创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1519031916@qq.com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QQ客服
  • 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协纪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2054361|粤ICP备12054361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